农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目前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是,大多数年轻农民进城求学、就业和务工,少有在家务农的,农村呈现空巢化甚至空心化的趋势。与之相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正在加速向现代农业发展,而这急需大量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
对这一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蛟河市早有谋划和行动——鼓励和引导在外的年轻农民回乡从事效益较高、具有现代农业导向的绿色产业。通过创立大学生创业园、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落实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等资金扶持,加大职业技能和新兴产业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如今的蛟河市农村涌现出一批从事绿色产业的80后年轻农民。在他们的引领下,蛟河市的现代农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金寅玉:集约化种地成就现代农场主
在蛟河市天北镇,有这样一户人家让周围人赞叹不已——种了50公顷玉米和水稻,年纯收入60多万元;在城里买了2套楼房,养了2台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户人家就是蛟河市天北镇天龙家庭农场法人代表、永进村30岁青年金寅玉一家。
这几天,金寅玉每天都到水田里查看秧苗的长势。她家的25公顷玉米早已种完,已经发芽。25公顷水稻也全部完成插秧。“因为我是80后,所以我种地绝不能和父辈及其他农户一样,每个环节都不一样。”金寅玉逐一道出了她种地不同之处。
第一个不同是面积大,集中连片。她种的50公顷地大部分是从周边农户流转承包过来的,一家人干不过来就雇人,最多时雇了30人。“只有够规模,才能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她说。
第二个不同是不断更新玉米、水稻、肥料的品种和耕作技术,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每年,政府和农技单位都向农户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别人不敢采用,金寅玉第一个采用,从不迟疑。她先后买了10多台农机,实现了除了人工插秧外的生产环节机械化,机械化率达到80%。
第三个不同是她舍得给地买保险。对种地保险,别的农户舍不得花钱,但她舍得,每年都买,今年已经投了3000元保费。4年前,她投了8000元保费,受灾后得到理赔1.1万元,损失得到了补偿。
最后的不同体现在效益上。她种地的纯收入总是比别人高。别人种1公顷玉米和水稻的纯收入分别是1.2万元和1万元,而她的是1.3万元和1.2万元。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在家种地,现在几乎找不到。我要干就不能像驴拉磨那样重复祖祖辈辈的传统路子,必须走现代化的路子。我现在仅仅是在规模、品种、技术、保障和效益上有点起色,但在生产链条上还是单一。我一直想建个粮食加工厂,注册个粮食公司,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品牌化经营。”金寅玉说。
赵林飞:海归高管回乡发展生态养殖
国内大学毕业,荷兰高校留学,美国知名公司供职,回到蛟河家乡山村养生态猪,在吉林市开体验式特色菜馆,蛟河市林鑫牧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林飞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对这位34岁的80后青年,周围人总是津津乐道。
目前,赵林飞在蛟河市黄松甸镇黄松甸村建有一个存栏1000多头猪的省级标准化牧业小区,在吉林市开着“厚厨原生态菜馆”,总资产有近1000万元,去年销售总收入近2000万元。她养的猪被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资质的谱尼测试集团检定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她注册的“长白部落”品牌猪肉以远高于普通猪肉的价格,打入了全国市场。
在黄松甸村出生长大的赵林飞,于2000年考入大连交通大学国际商务会计专业。毕业后,她留学荷兰斯坦顿大学,攻读酒店管理专业。2008年,她到美国希尔顿酒店做见习经理,月薪8000元,第二年月薪2万元。“但这不是我要的生活。”她说。
在荷兰留学时,赵林飞发现超市里的有机农产品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出很多,这引起了她的强烈兴趣。2009年12月,赵林飞在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遇到了中国农业大学一位教授,两人聊起了有机和原生态食品。这位教授的观点让她意识到,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中国从事有机农业,肯定大有作为,加上父母原来养过猪,于是她决定回家乡养生态猪。
2010年,赵林飞不顾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辞掉希尔顿酒店工作,回到家乡养生态猪。周围人的冷眼、资金的不足、技术的缺乏、生态猪出栏数量少和生长期长、屠宰和销路的不畅,困难接踵而至。但是生性不服输的她没有被击垮,逐一战胜了困难,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如今,她还担任着蛟河市鸿鑫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吉林市长白山生态农业产业商会副秘书长、吉林市供应商协会副会长。合作社是她想带领乡里致富的平台,商会和协会是她扩大市场的平台。有了这两个平台,她的事业平台更大了。吉林市“兴农带富”之星、全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女状元、省“三八”红旗手……一系列荣誉也落到了她的头上。
胡庆华:借助政策实现休闲农业梦
开果园、农资店、农家乐,包水库,借助国家清收还林政策,蛟河市松江镇靠山村村民胡庆华的集水果采摘、垂钓休闲、农家食宿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创业致富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今年34岁的胡庆华这几天忙着雇人给他承包的水库修建护坡。“这个水库有将近2亩水面,去年承包过来的。修建护坡主要是起美化作用,吸引和便于游客垂钓。除了水库,我还有6公顷林地、一个经营面积100平方米的农资商店、一个能容纳6桌人食宿的农家乐饭庄。现在的固定资产有60多万元,去年纯收入近20万元。”他说。
初中毕业后,胡庆华在家务农。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这辈子就和父辈一样种几亩地过贫苦的日子?读书不行,别的本事就没有了吗?”带着这个思考,他一直寻找致富的机会。
见一些村民侵占林地扩大种地规模,胡庆华也跟着效仿,但他心中常想:占林地不但违法,不能长久,也增加不了太多的收入。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停耕还林政策,他主动率先退还了一部分占用林地,改种了果树,又间种了黄豆。去年,国家全面实施清收还林政策,他退还了全部林地,种上了2公顷云杉树苗。
主动退还林地,改种树给他带来了比种玉米和黄豆高得多的收入。有了资金积累后,他又开了农资商店,为村里人就近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他的收入也再次提高。有了可观而稳定的收入,他盯上了靠近林地的水库,看准了靠山村靠近国家4A级风景区松花湖的地理优势,做起了休闲农业项目。
“要梦想成真,就得顺势而为。我是抓住了国家还林的机遇,才有今天的成效。目前,给我带来效益的还仅仅是果园和农资店。今年,我想把农家乐饭庄、水库垂钓、果园采摘都做起来,为游客提供采摘、吃住、休闲一条龙服务,估计总收入远比去年高。”他说。
薄玉英:移种山野菜带领乡亲致富
蛟河市前进乡三河村是远近闻名的山野菜种植大村。凭借山野菜移种等多项特色产业,该村由过去的贫困村发展为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的富裕村。“这得感谢薄玉英和她成立的山野菜专业种植合作社。”村民们说。
今年35岁的薄玉英是村里第一个移种山野菜的村民,已种植16年了,目前种了1公顷薇菜,年纯收入10多万元。在她的带动下,全村70多户村民种了25公顷薇菜,年纯收入250万元以上,效益是种玉米的10倍。
三河村自然条件较差,无霜期短,山林多,耕地少,土质差。为了增加收入,每到春末夏初,村民们就到山里采摘山野菜卖,贴补家用,但收入有限。能不能把它从山里移种到自家的田里提高效益呢?薄玉英经常琢磨这个问题。1999年,她大胆尝试移种一小片地,但是没有成活。然而,她没有放弃,第二年再次移种。经过多年反复实验,她终于掌握了薇菜移种的技术,把效益提高到每亩纯收入1万元。
见薄玉英移种山野菜挣到钱了,许多村民纷纷向她请教,她毫不吝啬地手把手教村民技术。村民们技术学会了,但销路没有。见到这种情况,她发起成立了合作社,把山野菜种植户联合起来,统一传授技术、统一组织销售,把三河村打造成山野菜种植专业村。
除了移种山野菜,薄玉英还养牛和林蛙,包山片采收松子,年纯收入20万元左右。在她的影响下,三河村的特色产业全面开花。富裕起来的三河村民有的买了楼房,有的还买了轿车。
李加珍:做电商网上卖木耳
不用抛家舍业,走南闯北,在家里一边照看孩子,一边在线上线下卖黑木耳,年纯收入几十万元——蛟河市黄松甸镇黑木耳经销商、27岁的李加珍过着休闲、富足的生活,让周围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目前,李加珍在蛟河市黄松甸镇食用菌大市场开着高升木耳购销处,在网上开了一家东北土特产网店和俄罗斯产品微店。“以前都是在实体店做批发和零售,张张罗罗不说,费时又费人力。现在我坐在家里,一边看孩子一边把木耳卖了,省事儿不说,利润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她说。
在一所俄语专科学校毕业后,李加珍在一家外贸企业做了半年翻译工作。因为父母年龄大了,希望她回家,于是她选择了回乡创业。因为家乡黄松甸镇是中国黑木耳之乡,她选择了做黑木耳生意的创业项目,建立了黑木耳实体经销店。
去年3月,李加珍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班。用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她在淘宝网上注册了一个网店,没想到第二天就卖出了1斤黑木耳,比在实体店还多挣了10元。今年一季度,她在淘宝网上日平均销售黑木耳50斤以上,每天拿到二三十张订单是轻而易举的事。
在网店经营中,她曾发现制约网店发展的是自己对淘宝网营销的规则和方式不精通,于是联系到了淘宝大学一位讲师帮她运营。这以后,她的网店慢慢红火起来。此后,她还利用自己懂俄语的优势,在微店上卖起了俄罗斯产品,效益也十分可观。
这段时间,李加珍忙着申请注册一家土特产品经销公司。公司建成后,她就可以在淘宝网天猫商城中正式销售了。
采访后记 点燃现代农业新希望
时下的农忙季节里,一群蛟河市80后农民别样的生产和生活画卷格外抢眼。采访了他们后,记者的心情波澜起伏,感慨万千。
说他们抢眼,是因为如今很少见年青一代人在农村生活和从事农业。而最抢眼的是他们与父辈有着截然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丰富的城市经历。他们有的是大学毕业生,有的是返乡农民工;有的是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有的曾是企业高管。他们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和薪酬不菲的城里工作,回到家乡创业。
因为有了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多的城市见识,他们回到家乡从事的产业一开始定位很高,选项全新。他们有的从事特色产业,有的从事设施农业,有的开办家庭农场,有的成立专业合作社,有的从事绿色有机种植和养殖。他们从事的产业共同点就是规模大、品种新、科技含量高、组织化程度高、效益高。
这些具有鲜明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见效后,他们的家庭年纯收入都在几十万元,不仅远高于其他农户的收入,也高于他们原来在城里工作的收入。收入的增加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他们的心态积极阳光,生活健康快乐。当遭遇困难,他们积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怨天尤人。在空余时间里,他们看书学习,去参加技术培训,去旅游休闲。当然,他们也有苦恼和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创业资金不足,渴望得到扶持。
这些阳光的青年从事着阳光的产业,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愿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大有作为,大展宏图;愿社会各界给予他们有力的扶持,助推他们发展壮大;愿蛟河市农业经济在他们的引领下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