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蛟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longyinjiu 日期:2013-4-15 10:42:42 文章来源:互联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蛟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促发展,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76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84亿元,增长34.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11亿元,增长27.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7726元,比上年增长27.1%。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0:49.1:32.9。2011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9.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3.6%。
 
 
2011年,全市实现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81007万元,比上年增加19896万元,增长32.6%,其中: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55605 万元,比上年增加14593万元,增长35.6 %。全市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支出195267万元,比上年增加25310万元,增长 14.9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5%(以上年为100,下同), 涨幅比去年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1%(粮食价格上涨16.1 %),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8 %,衣着类价格比去年上涨了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升0.5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2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6  %。

2011年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指        标
数   值
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指数
105.5
    食品
114.1
      其中:粮食
116.1
    烟酒及用品
100.8
    衣着
101.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0.5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2
    交通和通信
100.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6

二、农业
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农产品产值24.2亿元,增长5.7 %;畜产品产值16 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06048公顷,比上年增加405公顷,增长0.4%;粮食总产量达到51.5万吨,比上年增长1 %。
 
 
全年生猪出栏总量达到 170.0万头,比上年增长13 %;牛出栏总量达到16.1万头,比上年增长 12.6%;家禽出栏总量达到457.2万只,比上年增长36.2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54173 吨,增长6.4 %;禽蛋产量35118吨,比去年增长64.6%;牛奶产量4251吨,减少9.2 %;水产品产量达到6517吨,增长1%。
 

2011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指标
单位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水稻产量
万吨
7.9
9.7
玉米产量
万吨
34.7
1.2
大豆产量
万吨
7.6
-7.3
疏菜产量
万吨
27.0
5.9
生猪出栏
万头
170.0
13.0
牛出栏
万头
16.1
12.6
家禽出栏
万只
457.2
36.2
羊出栏
万只
7.1
-2.7
肉类总产量
154173
6.4
禽蛋产量
35118
64.6
牛奶产量
4251
-9.2
水产品产量
6517
1.0

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33公顷、有林地造林面积 4064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7648 公顷,苗木产量达到9898.1万株。森林防火连续保持32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2011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3.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3 %;全年机耕面积 10.2万公顷、机播面积9.7万公顷、机收面积2.3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达到84184吨,比上年增长4.1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4.8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实现税金 17716 万元,增长25.6 %。
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发展到131 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1户;全年实现增加值55.87亿元,增长 46.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7 %,比上年提高 4.3 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4亿元,增长56.1%;18户企业纳税额超过百万。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99 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1 %,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税金11598万元,同比增长30.1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全市开工建设各类投资项目371个,其中:工业项目277个,完成投资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基础设施和其它建设项目67个,完成投资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
 
五、旅游业
旅游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全年共接待游客4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6.1%。红叶节景区直接收入、单天接待人数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宾馆入住率达98%。开发具有蛟河特色旅游商品20余种,旅游购物收入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5%。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高标准举办了第十届红叶节,本届红叶节在接待人数、收入等各方面都创历史最好水平。举办了第六届中国吉林松花湖开江鱼美食节,打造了我市春季旅游品牌。创新举办了窝集口采摘节和插树岭关东民俗旅游节。两地共接待游客3.4万人次,收入620万元,均创历最好水平。
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红叶谷被权威旅游杂志《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十大秋色,并名列第三。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低碳生态旅游区示点。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继续列地区第一。
 
六、贸易业
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按企业规模分:限额以上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3亿元,增长59.2%;限额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1亿元,增长8.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7亿元,增长16.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5.7亿元,比去年增长21.3%。
 
 
七、对外经济
全年招商引资项目达到142个,实际到位资金46.92亿元。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31个,当年到位资金15.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 20 个,当年到位资金10.2亿元。
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据经合局统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6881.8万美元。据商务局统计,进出口总额达到了833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799万美元。
 
八、金融业
2011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95.9亿元,比年初增加22.8 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9 亿元,比年初增加6.6 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6.8亿元,比年初增加5.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1.9 亿元,比年初增加4.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改善了办园条件,投入430万元,对多所幼儿园进行了改、扩建。撤并了8所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市校园基础建设任务。投资1015万元,完成3所小学校舍跨年工程,总面积达9538平方米。投资2053万元,完成6所学校的新建工程,总面积达17578平方米。新启动了一批学校的教学楼,食宿楼的基础施工,总面积达21237平方米。年末,全市有小学123 所,在校学生23175人,专任教师2895人;普通中学27 所,在校学生22636 人,专任教师 1903人;特殊教育学校1 所,在校学生135人,专任教师20人;幼儿园85所,在园幼儿10029人,专任教师378人。
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努力上争科技项目和资金;对国家科技富民专项行动计划——黑木耳产业化生产项目验收后的后续项目的申报。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小型玉米收获秸杆还田机械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乌头注射液提升质量标准及增加适应症研究已批准立项,获无偿科技经费60万元。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JFW多功能独轮耕作机及配套农机具研究与应用、加参灵芝孢子粉薄膜片项目。组织开展申报专利工作,申报专利48件。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市医院门诊综合楼已开工建设,建筑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 总投资6150万元。主体部分已经封顶。2011年新农合参合人数为27万余人,参合率占农业人口总数的96.43%,比上年提高4.58个百分点,在吉林地区位居第一。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04所,其中:医院6所,卫生院10所,社区服务中心6所,村卫生室23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专科疾病防治所1所,妇幼保健站1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83人,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人,医疗床位1349张,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0张。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城区,投资741万元,建设了占地30000㎡、看台建筑面积1961㎡、场地面积16000㎡的体育场一期工程。投资138万元,为长安街、河北街、河南街、拉法街等4个街道文化中心、18个社区文化室改善了环境,配备了文体和文化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建设了城市社区一批健身广场。在乡镇,投资48万元,继续实施两个乡的文化站建设工程。投资300万元,建设文化大院42个。
围绕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了“颂歌献给党”红歌演唱会20个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全市近60个部门、单位的近3000名机关干部在人民广场举办大型群众演唱会,10余万群众参与了活动。组织了“瀚墨颂党恩”爱家乡书法美术摄影展,共展出作品170余幅。开展了“党在我心中”纪念建党90周年读书征文活动。组织开展了“蛟河之夏、红叶之秋”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月文艺演出,共演出各类综艺节目30场。
代表吉林市组队参加吉林省第三届乡村健身大擂台,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体育道德风尚奖。组队参加省青少年田径比赛,获得一块金牌、一块铜牌、两个第四名的好成绩。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显著。全年上传央视及省、吉林市广电媒体新闻突破200篇,创造了上传稿件新纪录,有5篇作品在全国县级广电优秀新闻作品评比中获奖,有27篇作品在省级评比中获奖,有28篇作品在吉林市级评比中获奖。《蛟河新闻》被中广协县级委员会评为全国县级广播电视栏目一等奖。蛟河电视台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全国十佳县级电视台”。
农村有线电视村通率已达93.8%,自然屯通率达75.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4.6%。
 
十一、城乡建设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完成了《蛟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新老城区7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蛟河市近期建设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大大提升投资100万元,完成南京路路基工程,道路总长300米,总面积4800平方米;投资900万元,完成天津街南段、北京路东段、滨河东路中段、丹东路中段、铁东街道路路面工程,道路总长18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投资500万元,完成北京桥、泰安桥桥面铺装,竣工通车;投资25万元,完成新区街路标识制作安装。年完成投资3826万元,建成了新区净水厂,净水能力达2万吨/日。投资297万元,新增城市绿地2万平方米。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完成投资4.69亿元,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建设了廉租房。1万平方米廉租住房主体已封闭,2万平方米基础在施工中,完成实物配租和租凭补贴2500户。棚户区改造新建总面积28.6万平方米。投资8960万元,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56万平方米,8000户居民住上了暖房子;实施房地产开发,提升城市品味,全年新开工面积7.93万平方米,总计竣工面积46.22万平方米。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1733人,比上年减少1532 人。全年出生人口3151人,出生率为6.96 ‰,比上年下降2.4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266人,死亡率为5.01 ‰,比上年下降0.1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6‰,比上年下降2.32 个千分点。:全市非农业人口170438人,农业人口281295人。其中市区(7街)人口为184917人.

 
2011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人
指      标
年末数
比重(%)
全市总人口
451733
100
其中:非农业
170438
37.73
未落户
0
0
农 业
281295
62.27
其中:男性
230450
51.01
女性
221283
48.99
其中:0-18岁
60516
13.40
18-35岁
110064
24.36
35-60岁
203694
45.09
 60岁以上
77459
17.1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城市居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3979元,同比增长 16.2 %;据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50元(最终数据以省局认定为准),同比增长18.9 %。
 
 
十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新开发就业岗位13500个,新增就业1026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366人,其中异地转移就业人数为77507人,2011年,蛟河市被省政府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县。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84万元,扶持创业者566人,带动就业2680人。
全市17个乡镇街共为38588名60周岁以上人员发放基础养老金1270万元。村现职两委人员314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6万元,特殊病种门诊费用已纳入统筹报销范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18035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66036人,工伤保险参保29183人,生育保险参保31955人。
进一步开拓境外劳务市场,向其他国家输出劳务。全年实现境外就业367人。蛟河首次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3个部门9个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2名。
全年受理仲裁案件41件,为438名农民工追讨工资253万元,依法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十四、环境保护
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99  毫克/立方米,环境空气SO2年平均值为0.012毫克/立方米,均低于控制目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二水源、三水源)断面符合DB22/388—2004中Ⅱ类标准。
2011年我市COD总量控制指标为2000 吨,实际排放    557.8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53.6 吨,生活污水COD排放504.2吨;氨氮总量控制指标为300 吨,实际排放    155.6吨,其中工业废水氨氮排放9.68 吨,生活污水氨氮排放145.92吨;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指标为1800 吨,实际排放863.6吨,其中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690.6 吨,生活废气二氧化硫排放173 吨;烟尘总量控制指标值为2200 吨,实际排放2012.84吨,其中工业废气烟尘排放量1892.8吨,生活废气烟尘排放量120.04吨;工业粉尘控制指标值为300 吨,实际排放116 吨。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



 
县区快讯
·蛟河市“四入手”帮扶困难户
·挖掘优秀资源 加强扶持引导
·蛟河市政府决策论证为校车安全管
·蛟河林蛙名扬四方
 
·读者自助续借
·2015年3月图书排行前16名
领导关怀
蛟河市领导3月21 莅临我馆,指导工作并 诚挚我馆人员认真工 作蛟河市领导3月2
 

首页 | 本馆介绍 | 新闻资讯 | 读者指南 | 馆藏资源 | 读者园地 | 借阅排行 | 精品推荐 | 行业动态 |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2013-2020 蛟河市图书馆
技术支持:新格网络技术
Powered by VIPCMS.Net